《四十二章经》是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相传为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抵达洛阳后译出。但近代有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并非真正译本,而是汉人自己的撰述。如梁启超先生说,这部经不是依据梵文原本比照翻译,而是人们在多种佛经中选择精要,仿照《孝经》、《老子》等书编撰而成。汤用彤先生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四十二章经》既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但也不是汉人的撰述,它是从小乘佛教经典中辑录佛教基本教义的“外国经抄”。因它由42段短小经文组成,故名。又因其内容与汉代流行的道术颇有相通之处,故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了人生无常、爱欲之弊的佛教原理,劝告世人放弃爱欲,积极修道,以求解脱。如说:“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又说:“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己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认为通过出家修道,可以获取阿罗汉果:“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
该经字数不多,但叙述生动活泼,常以各种比喻说明佛教教理。如经中说,人之贪色爱财,好比小孩舌舔刀刃上的蜜,其后果可想而知。又比如说,恶人陷害好人,好比仰天吐唾沫,天不会被他的唾沫所污秽,而唾沫掉下来正好弄脏他自己。
《四十二章经》的上述内容和风格,使它成为一部适应佛教初学者所需的入门书,对佛教在中国的初步流传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