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国民经济中的关键增长点。当前,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数字化硬件设备和技术薄弱、研发投入不足、数字人才短缺等问题,导致不能充分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从而在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极易陷入发展瓶颈。依托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扶持,分析了基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同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及路径,从而基本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一、研究背景
(一)中小型企业
1.地位和作用
中小商业流通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已经突破4500万户。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因为基础薄弱,被迫加快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快速模仿创新,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产品研发,把创新转化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最终把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相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约六成以上的发明专利、八成以上的新产品研发,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1]。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2.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本月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7,环比下降0.4点,连续四个季度下降,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普遍面临数字化思维缺乏、数字技术应用基础薄弱[2]、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数字化人才等诸多困难,导致不能充分利用自身有限资源,很容易陷入发展瓶颈。2021年12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中也明确指出,要聚焦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数字化标杆企业,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表示,2022年全球有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32.6万亿美元,其中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在疫情中加速发展,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4]。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催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让传统经济全面把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更迭机遇,也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从现实出发,如何利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来促进业传统转型升级,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其相关的发展机制与路径亦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
二、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诸多革命性数字技术中,以其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创新性等“技术—经济”特性,能通过核心产业的扩张、融合产业的赋能、潜在关联产业的活化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推进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小企业未来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建设数字经济强国的重要抓手。目前,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已逐步成熟,且已大量应用在金融领域、安防领域、大健康领域、驾驶领域、智慧城市领域、机器人领域等。人工智能在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中,同时促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优化,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一)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体系建设亟需人工智能技术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数字化升级、专精特新转型和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时期,亟需人工智能技术为之助推。人工智能发展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变革带来新动力,为新阶段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只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深度融合,才能带来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变革及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
(二)人工智能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人工智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合,把以人工智能核心的共性技术和不同领域、不同用户深度结合,旨在促进技术的产业化与商业化、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的使用领域,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缓解用工荒、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智能+”发展。凭借高融合性、强赋能性,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的重要引擎,助推中小企业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迁。
(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及其在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优化,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有超过2亿的5G终端连接数,超过71.8座的5G基站[5],突破2000亿元的基础云和云计算的服务市场,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不断完善,以上这些都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探究
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证实。人工智能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智能算法不断成熟,以及在部分领域的应用水平,是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所具备的高协同性、低成本性与高渗透性等特征有利于消除中小企业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中小企业交易费用、提高产品供需匹配度;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人工智能也将成为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6]的关键因素,对整体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间接影响。
(一)人工智能技术要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中小企业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只有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中小企业发展,才能发挥其作用带来生产与经济效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首先,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的提升,使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更加高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各类数据有序流动,打通不同行业信息孤岛,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有助于中小企业科学决策,弥补传统经验式经营的不足,克服盲目性造成的发展波动;中小企业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快速实现企业数字化升级,实施定制化、精准化生产经营,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智能控制、精准管理等功能,实现数字化制造转型;“互联网+”不断推进互联网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网络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连接起来,人工智能加速重塑中小企业的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从经验型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生产转变。最后,借助人工智的辐射效应及溢出效应,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的作用,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促进产业合作、信息共享和产供销一体化,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7]。总之,将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商业化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人工智能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与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将带动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他的升级也必然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将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经济增长由粗放式、高成本、高消耗向集约式、低成本、低消耗的转型,加速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大幅提升产出水平,把生产可能性曲线不断向外推移;同时,实体经济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也将反过来对中小企业产生作用力,最终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起到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生产边界的拓展[8]。此外,在人工智能参与下的人机交互行业、智能制造业和智能服务业也必然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常态化增长。
四、构建人工智能加速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
为有效发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积极作用,根据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的研究基础,关键是要协调好技术与制度的关系,再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构建人工智能加速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从而倒逼国内相关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一)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构建相关支持体系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强大威力,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潜力。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其实也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探索应用场景的过程,目前仍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及不确定性风险。为此,各地方政府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实施相关开发战略计划并给予适配的支撑体制,以减少政策法规性地制约风险。建立高新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开发的政策支撑制度:健全有关高新技术开发的立法和道德框架,建立高新技术标准与专利管理体系,构建高新技术安全监管与评价系统。此外,在大数据接入与开发方面,一是要综合获取不同层次的大数据信息,协同企业的“智慧+”整合效率,减少协同效率和交易成本;二是要聚焦受限的科研条件,加大共性技术基础方面的研究创新性,统筹产科研技术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同时,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由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存在很多边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安全监管标准和评估体系、预警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处理新技术赋能发展过程中因“技术破坏”造成的巨大社会发展影响和代价。
(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支撑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工程不仅涵盖了生产机械等常规基础设备数字化过程,而且需要完善网络宽带、互联网协议地址、域名等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而目前,国内新兴信息体系也存在着不平衡的信息空间分布,低效的数字信息获取、传播、挖掘与使用等问题。所以,搞好新兴建设,完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速减费推进社会数字化进程,就是打造人工智慧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力量。减少数据基础设施空间失衡,推动网络宽带发展,减少数字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从基础配套支撑、技术服务到产业应用都相对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积极推动行业和发展中国家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设备装备化广泛应用到我国工业各个行业和企业产品制造的各环节,逐步实现工业产品和公司设备生产数字化、运营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三)开放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培育人工智能赋能
中小企业的产业形态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中小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适应行业和应用环境的数据生态,基于真实、可共享的信息才能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各产业的算法和算力。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系统的重要资产,大数据生态的专用化程度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和实际使用环境之间融合难易度的关键因素。从技术的视角,国内智能经济核心产业结构主要包含三个基础部分:数据生态、算力和算法,其中的数据生态、算力和算法三者可以彼此对应,从而共同组成核心产业中的通用技术系统。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扶持,更需要建立良好学习型氛围,构建“全局促进,重点突破”的产业生态。工业层面上,要全面推动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与各层级经济社会活动的融合,重点推动智慧制造业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区域层面,要更加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分布和发展。在经济技术水平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都处在世界前列的东部沿海发展区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壮大,更好发挥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辐射引领功能。针对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区域,侧重把人工智能技术视为共性基础科技,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化。在人才培养层面,要吸纳和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高级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进一步完善相应学科专业建设,并引导培育行业发展中亟须的高技术型人才,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创新的促进作用
人工智能产业指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网络组成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链既涉及人工智能理论层、研究层与应用层之间的有机连接,同时各层面上都涉及硬件装备和应用技术。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方向,将产生出全然不同原有领域的新兴产业,并提供史无前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由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发展所带动的硬件与软件产业发展,除了包括芯片、内存、网络技术、语音处理、视觉与影像、计算系统、机器学习等硬件产品的提供,还覆盖信息资源、设计工具、计算、商务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云端平台等基础软件产品和服务业务的开发。芯片等基础软件开发,也将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发展的关键。很显然,新一代人工智能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将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发展增长点,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也将是我国实体企业潜力最巨大的投资领域,为高新技术与加速赋能产业成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实体经济的升级转型。只要我国牢牢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自身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完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的潜力和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国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郝桂岩,何健宁,吴雷,智浩.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沈阳市“双培育工程”入选企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4):37-38.
[2]杨磊,潘桂花,侯贵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参与主体的行为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6):112-123.
[3]张鸿,王璐.以数字经济助推西部乡村振兴[J].新西部,2022(1):32-33.
[4]齐世香.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意蕴、实践样本与改革路径[J].北方经济,2022(3):13-17.
[5]薛颖.工业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河北企业,2022(4):35-37.
[6]罗茜,王军,朱杰.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7):72-80.
[7]何玉长,方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J].学术月刊,2018,50(5):56-67.
[8]黄志.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21.
作者:闵雪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