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被动的现代化”到“主动的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正式确立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以由先进力量领导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具有伟大创造力的现代化、全民共享的现代化、具有更高效率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平包容的现代化和主动作为的现代化创造性地构建了新型文明形态,对于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塑造,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阶段; 文明形态; 时代意义;
2021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1】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富的内涵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民族历史、世界现代化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作为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阶段
近代以来,中国开启了探索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无论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还是力求“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抑或是推翻帝制、振兴中华的辛亥革命,都没有让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些救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向往,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启了现代化发展历程。但是,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是迫于外部入侵而进行的现代化探索,具有强烈的被动性、依赖性与片面性。其一,被动性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影响或威胁之下被动开始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为了适应现代文明而对传统文明进行的改造,是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的直接威胁下进行的“防御性现代化”。其二,依赖性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受制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虽然致力于探索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但是在关键的政治、经济领域均受帝国主义的实质性控制,表现为不能独立自主地推动现代化,也无力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主权、经济自主权丧失的局面。其三,片面性体现在旧中国对现代化的运动性探索。在此过程中,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轮番上场,凸显了探索的盲目性和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历史已经证明,被动的、依赖的、片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发展与进步。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现代化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进入了“主动的现代化”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3】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极大地扭转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动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自觉性、独立性与局部性。其一,自觉性表现为现代化探索的自为性,也就是在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辟了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其二,独立性表现为开启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即主要依靠思想理论上的自觉和自身的力量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进行现代化探索。其三,局部性表现为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推进现代化,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现代化。
(二) “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探索方案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根据毛泽东的判断,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各界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5】。由此,对“四个现代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重要前奏。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标志,这一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具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一,目标的明确性。“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发展的重要目标,引领了社会主义一系列建设成就。其二,目标的发展性。“四个现代化”的提出经历了审慎谋划与不断发展的历程,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结果。1957年,毛泽东便已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6】。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要在原有基础之上加上国防现代化。【7】1963年,“四个现代化”被明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其三,目标的有限性。之所以提出“四个现代化”而不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立足于国情的结果,即党中央不仅看到了国家基础较薄,也关切到了国家发展的重点。
(三) “小康社会”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的建设目标。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重要概念,强调“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9】。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小康社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小康理想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现代化任务的进一步明确与发展。
在“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党中央相继明确了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渐进发展目标。其一,“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0】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小康”确定为总的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期间,邓小平围绕小康社会发表了系列讲话,逐渐明确了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目标。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后,“小康”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的中心任务。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总体小康”的达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六大宣告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角度阐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党的十七大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的提出,意味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现实。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11】,并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系列战略部署。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2】,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到了新高度。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继“小康社会”之后的重要发展阶段,是更高阶的现代化发展形态,具有一系列新内涵、新特征。其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以往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总结和提升,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对以往现代化建设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鲜明标志。其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现代化建设机遇与挑战的全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两个大局”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包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经济大国陷阱”等巨大考验。其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追求和实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弱项,各地区、各领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实现对以往现代化建设的继承和超越,又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新目标,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跃升。它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在更宏大历史背景中的坐标,为我们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提供了依据。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世界现代化史看,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3】,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蕴含着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内在文明逻辑,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先进力量领导的现代化
从领导力量来看,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根本原因。西方政党制度自诩民主,但其实整个政治体系被垄断资本利益集团所控制。利益集团的私利性导致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民主选举成为少数人追名逐利的“金钱政治”,议会沦为政党党同伐异、互相否决的场所。轮流执政导致政策没有连续性,缺乏远见。政治内耗造成效率低下,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年来,一些国家盲目学习西方政党制度,大多都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灯塔”,也常常与“西方之乱”、发展低迷、效率低下等联系在一起。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科学理论指导和自我革命精神等决定了党的先进性。首先,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两个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效避免了资本控制、党派纷争、“精英”弄权等弊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
从本质来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在发展中确立和实现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发展目标。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要服从资本这个逻辑中心。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的中心,不仅确立了以攫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了以支配生产关系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权力,还将经济权力扩散至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按照资本要求规定了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改变着一切存在的色彩和比重。
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则和基本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人既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更是现代化的终极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是发展的核心,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满足全体人民更高层次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的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质相通,是对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作为解放主体的再次确认和创造性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因此,现代化虽然缘起西方,但中国的现代化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依据国情进行创新,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与超越,特别是在价值追求上实现了对西方的全面超越,从价值立场到价值选择上实现了对现代化的价值重构。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现代化
从经济基础来看,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计划经济由国家集中(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按社会制度划分又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它始终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一矛盾,但私有制决定了这种干预的有限性。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激化,经济危机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乃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恶劣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活力所在。传统观念认为,公有制只能与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5】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6】,再到“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基本矛盾,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7】,既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民共享的现代化
从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来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少数人占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搞了几百年,在总体上早已实现了生活水平的跃升,例如,1978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突破了一万美元,2020年更是高达6.32万美元。【18】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西方现代化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大多数人的福祉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科技革命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深远影响下,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并成为欧美各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些国家因此出现社会撕裂、政治极化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动乱、政权更迭。社会基本的稳定和秩序都不能保证,还何谈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9】,这既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他还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共同富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区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有助于在发展过程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认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区别,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更高效率的现代化
从发展历程和效果来看,不同于西方几百年来的“串联式”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它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展现了更高的效率。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经历了150—300年的时间跨度。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初期,历经约250年;法国现代化道路从1789年大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中叶完成,历经近170年;美国的现代化道路从其1776年独立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完成,历经约150年。“串联式”现代化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依次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较长,每一个阶段发展跨度受市场、科技革命等因素影响较大,政府干预力量较小,每一个阶段发展任务边界清晰,不同时期发展任务单一性突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赶超式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1】中国将用100年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道路所用时间只是英国的1/3、法国的7/10、美国的3/5。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而西方国家现在则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物质主义膨胀、两极分化、社会撕裂等。中国式现代化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强于西方现代化。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中国坚持人民至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取得了重大成就,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而一些西方国家疫情防控效果却要差得多,不仅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社会价值观念备受质疑,还有大量民众被疫情夺去了生命。
(六)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从发展内涵来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更加强调物质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西方现代化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资本为中心,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化。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人与资本本末倒置,形成拜金主义,社会物欲横流,忽略了人的精神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22】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3】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实现经济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满足全体人民高品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同时,又要推进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空前发达,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物的关系,又突出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华文化持续传承、发扬光大,坚持创造性转化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七)中国式现代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同于西方无节制地利用自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近现代以来,欧美等国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与平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西方在对大自然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伤及了人类自身,20世纪西方国家发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给生态环境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1952年,伦敦暴发烟雾事件,首次暴发短短几天内就导致4000人死亡,随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十年间又连续发生十几次严重的烟雾事件。【24】针对这些严重的事件,西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大多局限于本国。它们借产业转移的机会,把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直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垃圾,对于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它们是不管不问的。而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更多是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
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强调:“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26】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本国的绿色发展,也努力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27】
(八)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包容的现代化
从发展过程和对外影响来看,不同于西方扩张、掠夺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包容共赢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外殖民和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据统计,自15世纪末开始,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间,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以及罪恶的奴隶贸易等,都标注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罪’。”【28】西方现代化总体上是排他的、自利的。它不仅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包括现在仍然在危害世界和人类社会。20世纪上半叶,为争夺原材料和市场,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防止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西方国家通过设置各种障碍使发展中国家或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依附者,或成为现代化的无望者,其实质是使其沦为西方现代化体系的附庸。
与欧美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靠发动战争、不靠殖民掠夺、不靠欺负弱小国家,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历史传统。近代以来,虽然中国人民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但却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共赢而不是封闭排他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同。仅2021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就高达1309.7亿元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257份,新签合同额8647.6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发展。【29】
(九)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动作为的现代化
从推动现代化的发展举措来看,不同于西方自发形成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发挥了党和政府的作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表明,西方现代化走的是一条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内部剥削和对外掠夺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本后,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由于西方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局限,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有限,只是“守夜人”的角色。除了战争等特殊时期,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政治制度使其很难制定全国范围的、能够大规模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政策。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也不允许有为政府的存在,更不可能让政府作出不利于资本发展的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则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坚定地认为中国要想自强就必须实现现代化。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目前,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继续主动作为,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一是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单一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到涉及不同领域的现代化,再到全面推进、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二是制定“分步走”的战略规划。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擘画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三是强调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自觉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刻蕴含着民族复兴逻辑、世界发展逻辑、社会主义运动逻辑与人类文明逻辑,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推进和实现现代化、对于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对于未来人类文明形态塑造,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民族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近代以来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在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新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被迫屈服于“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0】的“三个从属于”的支配体系,面临着深刻的现代化转型困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开始寻找救国之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在不同程度上向西方学习,但都没有找到一条切合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实际和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反而让中国的现代化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几乎陷入无所适从的迷茫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落后状态,能够极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开拓发展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历史成就的科学总结,深刻体现了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自觉把握,指明了发展方向,擘画了发展蓝图。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发展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将为全党全国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指引。
(二)世界现代化史上的道路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选择,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谱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形成西方现代化模式。从实践属性来看,西方现代化模式属于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早期内生型和中晚期扩张型的合体。其显著缺点是,在国内,社会分化与阶级矛盾严重,引发长期的社会动荡、阶级冲突,产生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国外,大搞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引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理论视野来看,现代化理论基本是以西方国家经验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西方国家所垄断,以不发达国家的新兴发展为主题的反思性现代化理论也都是基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可以说,一部世界现代化史几乎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史,现代化理论光谱折射出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了现代化新局面:在国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全面进步,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在国外,不掠夺、不殖民、不称霸,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与所有国家平等交往,在经济交往中互利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改变了1500年以来西方列强所主导的现代世界形成和演进的现代化逻辑”【31】。“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3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成功破解了现代化等同于选择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思维定式,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为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既用“独立型发展”的现代化范式破解了后发国家发展的困境,又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推动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大变革,极大促进了世界政治与经济权力格局的转移,实现“在变局中开新局”。要言之,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3】。
(三)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科学理论证明了“两个必然”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经历了此消彼长、时消时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现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高潮—低潮—再次高潮—再次低潮—又一次高潮的历程。【34】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重要方面,现代化实践成功与否也体现出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但是,这种竞争曾经在20世纪末陷入低谷、遭遇挫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在展现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视域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和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打破了其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方式的桎梏,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强大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激发了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当今世界上,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与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要言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光明前景。
(四)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文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文明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程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类型中,文明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形态、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人类文明形态因多样而丰富,因丰富而多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了崭新丰富的内涵:一是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而且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互为一体;三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四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向度的、某个领域的简单变革,而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生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其自身价值原则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它强调必须坚持“人—社会—自然”的方法论,要求协调好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我国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借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坚持合作共赢的重要理念,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重大世界影响和未来意义的倡议,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新动力,充分展现出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破除了“国强必霸”这一西方预设的基本逻辑,以实际行动跨越“修昔底德陷阱”,通过合作共赢努力营造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还推动国际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为国际社会构建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注释
1.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7.参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5页。
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1页。
18.The World Bank,“GDP per Capita (Current US$)-United States”.
1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9页。
2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载于《求是》2021年第20期。
2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年版第52页。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页。
24.参见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88页。
2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2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62页。
2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12页。
2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8页。
29.《2021年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版第36页。
31.张志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
3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8—9页。
34.参见陈学明等《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225页。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4期)